精準教學法的重要概念與教學步驟

   台南市新民國小教師  王秋雅                      

 

 新北市立八理愛心教養院物理治療師  許亞甄

        

     

精準教學法是林詩禮以操作制約原理為基礎所發展的教學法,本文將介紹精準教學法的歷史發展與理論基礎,並描述精準教學法的重要特徵,包括極小的目標(pinpoint)、流暢度(fluency)、計算(counting)、繪製圖表(charting),其中並以圖表介紹精準行為紀錄表(SCC),接著結合國內外學者理論,介紹精準教學法的詳細實施步驟:(1)挑選技巧,並將目標極小化、(2)設定目標、(3)計算,教學並紀錄、(4)發展學習曲線圖、(5)決定下一步。

關鍵詞:精準教學法precision teaching、精準行為紀錄表standard celebration chart

 

 

壹、前言

在傳統教室中,有各式各樣的理由可以讓一個學生在學習課業時失敗,但是有沒有哪種教學方法能夠協助教師辨認學生獲得課業成功的因素呢?當一種教學策略無法奏效時,我們應該如何決定正確的策略來解決教學上的問題?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老師「立即」發現學生的學習成效如何呢?

1950年代,林詩禮(Ogdin R. Lindsley)使用操作制約的原理設計了精準教學法(Precision Teaching) (毛連塭,1999),精準教學法包含了以下前提:對於教學上的修正和有效學習,都需要系統化的評量 (Schoen & James,1991)。精準教學法藉著每天紀錄學生對教學的反應,展示出個體由於教學策略所導致學習狀態的改變,因此教學策略若是無效,就會馬上被移除,如此一來就不會浪費任何時間,學習者的課程會在適當的時間以正確的速度前進,而且教師和學習者都可以從教學策略中受益(Kerr, Smyth & Mcdowell, 2003)。

以下,筆者將針對精準教學法的歷史、重要特徵以及實施步驟提出介紹,希望能讓各位讀者對於精準教學法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且能夠將之運用在自己的教學上。

 

貳、精準教學法的歷史

林詩禮(Ogdin R. Lindsley)是「精準教學法」(Precision Teaching)的創始者(Binder & Watkins, 1990; Calkin, 2005; Kubina, Ward & Mozzoni ,2000; McDade & Goggans, 1993; Polson & Grant, 2005),他在1950年代於哈佛大學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時,跟隨行為學派大師史金納進行研究,他在研究中發現:「以10-100的頻率來記錄藥物的反應和不同增強物的效果,比用百分比正確率做紀錄要來得敏感。」同時他也發現用同樣的方法紀錄行為模式以及學校兒童的學業行為也有同樣的效果(Polson & Grant, 2005)。因此,他以史金納的操作制約原理為基礎,設計了精準教學法,以便級任教師、諮商員、行政人員及其他機構用以改變學生行為(毛連塭,1999;McDade & Goggans, 1993)。1965年時,林詩禮開始進行特殊教育教師的教學訓練,他介紹了記錄行為頻率的優點,以及紀錄行為頻率的精準行為紀錄表(standard celebration chart,簡稱SCC)給特殊教育老師們,並獲得許多老師的好評(Polson & Grant, 2005)。

 

參、精準教學法的重要特徵

國外數個學者對於精準教學法的特徵與要素提出闡述,內容大致包括:(一)極小的目標(pinpoint)、(二)流暢度(fluency)、(三)計算(counting)、(四)繪製圖表(charting),以下將針對上述四點特徵進行描述:(毛連塭,1999;Kerr, Smyth & Mcdowell, 2003; Kubina, Morrison & Lee, 2002; Kubina, Ward & Mozzoni, 2000; Polson & Grant, 2005)

 

一、極小的目標(pinpoint):

對於一個動作或事物件最精確的描述,極小的目標包括兩個步驟,步驟一包含對於技巧教學輸入(input)與輸出(output)的安排,稱為學習管道(learning channel)。步驟二則是對於每個技巧都做出正確與不正確反應的配對(correct and incorrect pair of responses)。接下來我們將針對這兩個步驟做說明。

1.學習管道(learning channel):

對每個技能都應該清楚描述輸入管道與輸出管道。藉由詢問「要怎樣做孩子才能吸收教學?」和「到底他們要被要求去做什麼?」,可以允許教學者將教學個別化。將個體的學習風格與教學設計做配對,也可以在呈現不同學業領域時使用不同的學習管道。例如:配對個別圖案時,學習管道是觀看/配對,也就是孩子觀看圖片並且配對正確。當學習者必須回答問題時,學習管道就是聆聽/回答。當學習者必須對物體正確的命名(naming)時,學習管道就是觀看/回答;如果一個學生擅長聆聽和選擇的能力(例如:聽「小狗」/選狗圖片),他就不一定非得表現觀看和說話的技巧(例如看狗圖片/說「小狗」)。學習管道如果搭配增強策略的運用,對於年幼者學習必要技巧將有明顯成效。

2.正確與不正確反應的配對(correct and incorrect pair of responses)

對每一個技能的描述都應該包含應該做的(正確的反應)與不應該做的(不正確的反應)。正確與不正確的反應模式都是獨立的,其中一個的改變並不一定意謂著另一個也會自動產生改變。而這些配對應該明確定義,並且可以被觀察和測量。例如:班恩將湯匙中的食物移到他的嘴巴而沒有落下(正確)或落下(不正確)食物。

 

二、流暢度(fluency):

對於建立功能性技巧或複雜技巧的基本能力時,要把焦點放在流暢度(fluent level)。Binder將「速度」和「正確度」二者的結合定義為流暢度特徵,這有點類似精熟(mastery)、第二自然(second nature),或者自動化(automaticity) (引自Kerr, Smyth & Mcdowell, 2003)。當學習者的正確表現達到一定頻率時,他們就能夠不斷維持直到符合真實世界的需求,並在新環境中應用或結合他們已經學習到的技能。

國外學者Haughton以REAPS來闡述流暢度。REAPS的頭一個字母陳述了流暢度表現的標準:R代表保留(retention),對於內容或技巧能夠有明顯的長時間保留,E代表持久(endurance),對於疲勞能夠忍耐或抵抗,A代表應用(application),能夠應用或轉換技巧到新環境中,P代表表現(performance),能夠表現目標行為或教學目標,S代表穩定(stability),能夠穩定或對抗環境中的分心因素(引自Kubina, Ward & Mozzoni ,2000)。

由上述可見流暢度為複雜動作的根本,如果學生沒辦法在基本技能技巧上達到流暢,那麼當學生在學習複雜技能時,就無法達到流暢的程度。

 

三、計算(counting)

精準教學法典型的評量和練習在一分鐘內發生,這些短暫的評量時間展現了對於測量行為的最佳敏感度。而這有兩個重點,分別是(1)可數的行為(countable)與(2)行為頻率(frequency),分別陳述於下:

 

1.可數的行為(countable):

精準教學法嘗試將技能轉換為可以被計算與記錄的具體、可直接觀察的行為,其中包含了三個要點,第一,對於無法直接觀察的行為,我們必須將之改成可計量的方式進行測量,例如為了測量瑪莉的理解能力,老師在瑪莉默讀一篇文章之後給予一張問題單,並計算瑪莉答對了幾個問題。第二,避免使用「不…」,而要改以祈使句來表達學生的目標,例如將「沒有活動」的技巧(如安靜坐好)修正為其他活動(如大聲說出來)。第三,以對學生行為的描述替代對其行為的標籤,例如將「班恩總是狼吞虎嚥」改為「當班恩將食物從湯匙送入他的嘴巴時,能夠不掉落任何食物」。

2.行為頻率(frequency):

行為的頻率被定義為:在評量時段裡每一分鐘反應次數的平均值,這也被特別定義為每分鐘計算一次(counts per minutes)。關於行為頻率有兩個要點,第一,流暢度表現的持續時間越長,持久度越佳,被學生應用或結合在新的學習情形中的可能性越大。第二,行為頻率的資料可以對於教學課程在所有學生身上作用的程度提供更完整的解釋。

 

四、繪製圖表(charting)

教學資料的收集是為了將來在做教學決定與計畫時參考用的;在精準教學法的架構中,根據學生每天的進步所收集的資料將會呈現在精準行為紀錄表(SCC)上,進而成為學習進步程度的圖表,而其所呈現的學習曲線將會每天檢視,並且為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變化、課程設計和教學計畫更新提供資料。精準教學法的基本原理不光是只對學習進行測量,同時也對產生學習的路徑進行測量,而學習的路徑指的就是學習的增加(acceleration)與下降(deceleration),而所有精準課程的目標都是要盡可能快速的增加期望的表現,和減少任何不希望出現的行為,透過前述對於學習的測量和學習速度我們可以達到上述的目標。

另外,精準行為記錄表((standard celebration chart) 如圖1,其英文也有學者稱為standard behavior chart (Taylor, 2005),該圖的縱軸為行為頻率,不同於一般的記錄表,該表以倍率為縱軸的增加方式,以次數0為中心點,以10為倍率往上或往下遞減;而橫軸的部份則可以區分為每日、每周、每月或每一個學期,底排0-140即是以日期為計算方式(剛好為一學期的總天數),而頂排則將一學期區分為20周,並可將每四周劃分為一個月,如此一來,就方便記錄者做成每天、每周、月份、學期或者年度的圖表,並依照時間順序紀錄學生的行為表現了。

從上述精準教學法的特徵可見其教學中強調須將行為極小化,要求學習者須將學習行為達到流暢的程度,而教學者須將學習行為設立成為直接可觀察的目標,並在固定的時間進行評量,最後須將收集到的資料繪製在精準行為紀錄表上,而當教學、處遇或者課程改變時,教師或治療師就必須做教學原則的建立和決定。

 

001.jpg

 

圖1 精準行為紀錄表(standard celebration chart)

資料來源:出自Taylor, Ronald L.(2005:97)

 

肆、精準教學法的實施步驟

國內學者毛連塭(1999)指出:林詩禮設計精準教學法時,是以操作制約「刺激--反應--刺激」模式為基礎所設計的,因此精準教學法主要包括三大步驟:(1)精準設計(precise planning);(2)紀錄,包括繼續不斷蒐集資料,並可轉化為可說明之資料;(3)決策。以下將以上述三大步驟為基礎,再綜合幾位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做整理並闡述如下:(毛連塭,1999;Calkin, 2005; Kerr, Smyth & Mcdowell, 2003; Polson & Grant, 2005)

 

一、步驟一:挑選技巧(select a task),並將之分解成極小的目標(pinpointing the skill)

首先,這個技巧必須是具體可數的,其次計算次數的時間點必須固定,例如在收集蘇珊投球的資料時,每次都是收集四分鐘的資料,而計算次數的時間必須要足夠長到行為的頻率至少會出現八到十次;再來,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學習管道進行界定,例如:辛恩的學習管道為聆聽(hear)—觀看(see)/給予(give),當辛恩聽到要求時,他看了指定的物品,然後拿起來並交給老師,第四,行為反應正確與不正確的配對也必須進行界定,例如,在辛恩的案例中,正確反應為老師下達指令五秒鐘內,辛恩必須拿起正確物品並交給老師,而不正確反應則包括沒有反應與給錯物品。最後,教師必須確認這個技巧對學生來說是有點難度的(Hardly—to—do)。

 

二、步驟二:設立目標(set an aim),並進行精準教學法的工作坊(A workshop in PT)

對於目標行為的要求就是出現高頻率的正確行為以及頻率為零的不正確行為。在此要進行的就是教師或觀察者練習計算錄影帶中每個時間單位的正確與錯誤的比率,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學生的行為頻率與自然的頻率進行比較,以了解學生能力間的差異。

 

三、步驟三:計算,教學並紀錄圖表(count , teach and chart)

精準教學法的教學要素包含四個,茲分列如下:

1.在活動發生前要做什麼,

2.在正確反應發生後要做什麼(愉悅的結果),

3.在不正確反應發生後要做什麼(忽視或是不愉悅的結果),

4.老師要如何和孩子練習這個技巧。

而教師在進行這些教學策略時,又會牽涉到刺激的控制、提示和消除,增強,以及消弱和懲罰的相關因素,因此在教學時也必須加以調整。另外,在教學中必須提供學習者機會反應,並給予學習者必要的控制進行重複練習以達目標。

 

四、步驟四:發展學習曲線圖(develop a learning picture)

將每天收集到的資料繪製在精準行為紀錄表上,就能夠透過以每分鐘計算一次的方式,每天持續獲得對於正確與不正確行為的評量資料,看出學生行為的改變,而正確與不正確行為的評量資料就會形成學習曲線圖。

 

五、步驟五:決定下一步(decide what to do)

若學習曲線圖呈現這個有點難度的課程已經變得容易完成,那就是該挑選新技能的時機了,但是如果學習曲線圖呈現的是難以學習(hard—to—learn),則代表學生進步得太慢,或者根本沒進步,因此Polson & Grant (2005)提出四個要點供教師們做決定時可以參考:

1.將目標行為改成的較小的活動:如將餵狗分解成拿碗、開啟飼料袋、將飼料倒入碗裡、將碗放到小狗面前。

2.將目標行為改成更基礎(a step back)的活動。

3.改變計算的時間:如當孩子必須專注工作30分鐘時,他的正確率非常不穩定,但是修正為15分鐘時,他的正確率就變穩定,而且錯誤就消失了。

4.改變目標:當目標太難以達到時,教師可能必須考慮將其改為較容易達到的目標,藉此讓學生提早體驗成就感,並進而維持學生的動機。

 

筆者以繪製教學流程圖的方式,以上述精準教學法五大步驟為基礎,將五個步驟的要點列入圖中,並把教學流程走向以箭頭方向表示,將教學流程簡化成下圖2,希望能幫助讀者了解精準教學法的教學流程。

 

擷取002.JPG

圖2 精準教學法流程圖

 

由上述精準教學法的步驟看來,在實施教學前,必須先將目標極小化,並且必須確認學生的學習管道以及正確與不正確行為的配對,在教學中必須固定時間記錄學生的行為頻率,並將之在精準行為紀錄表上繪製成學習曲線圖,教師在教學後需據此做出教學決定,以協助學生的學習進步,由此可見施行精準教學法時教師的教學必須具備彈性,隨時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況作調整,如此才能夠讓學生的行為在監控下獲得長足的進步。

 

伍、結語

精準教學法是應用行為學派的原理設計而成。其優點是精準的計畫、正確的紀錄、連續的回饋與不斷的分析,根據分析以修正教學策略與活動,直到達到教學目標為止(毛連塭,1999)。國外的研究指出精準教學法對於自閉症、腦傷與數學科的學習都有明顯成效(Kerr, Smyth & Mcdowell, 2003; Kubina, Morrison & Lee, 2002; Kubina, Ward & Mozzoni ,2000),教師若能夠善用精準教學法,搭配其他教學法或教學策略對特殊兒童進行教學,固定記錄學生的學習行為,並且根據學生的表現隨時彈性做出教學決定,一段時間後,學生的學習想必能夠有明顯的進步。唯教師在實施精準教學法前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而且精準行為紀錄表取得不易,這些都是老師們要實施前需要留意的地方。

 

陸、參考文獻

毛連塭(1999)。特殊兒童教學法。台北市:心理。

Binder, C., & Watkins, C. L. (1990). Precision teaching and direct instruction: Measurably superi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school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3(4), 74-96

Calkin, A. B. (2005) Precision teaching: The Standard Celeration Charts. Behavior Analyst Today, 6 (4), 207-215

Daly, P. M., &Cooper, J. O. (1993) Persuading student teachers and inservice teachers to use precision teaching after the course is over. Education & Treatment of Children, 16(3), p316, 10p, 3 charts

Kerr, K. P., Smyth, P., & Mcdowell, C. (2003) Precision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helping design effective programme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 Care, 173 (4), 399-410

Kubina Jr., R. M., Morrison, R., & Lee, D. L. (2002) Benefits of adding precision teaching to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17(4), 233-246

Kubina Jr, R. M., Ward, M. C., & Mozzoni, M. P. (2000) Helping one person at a time: Precision teaching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rehabilitation.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15 (3), 189-203

McDade, C. E., & Goggans, L. A. (1993) Computer-based precision learning: Achieving fluency with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16(3), 290-305

Polson, D., & Grant, L. (2005)Precision teaching. Retrieved May 15, 2008, from

http://psych.athabascau.ca/html/387/OpenModules/Lindsley/index.shtml

Schoen, S. F., & James, D. A.(1991) 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Journal of Instruction Psychology, (18)4, 273.

Taylor, R. L. (2006)Assessment of excep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procedures(7th ed.).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Inc..

arrow
arrow

    西土瓦&出嘴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