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水中復健運動訓練重點與注意事項:各類特殊教育學生觀

物理治療師 許亞甄

9730251551366.jpg

『水療』(hydrotherapy)或『池療』(pool therapy不論在傳統或現代兒童復健治療中皆被視為一項利器。若能善加利用水的特性以及它所帶來的樂趣大部分的身心障礙兒童在治療師帶領之下,都能夠從水的世界中獲得生理上、心理上及社會發展上的進步。以水為介質,將治療性運動及功能性活動導入其中,常能使互為合作夥伴關係的治療師與小朋友們,共同締造出不同於陸上運動所帶來的、驚人的成效

近年來,身心障礙兒童的教育問題逐漸被重視,隨著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的發展,復健醫療中的水療與學校教育中的水中運動得以產生連結。實施或帶領特殊學生從事水中運動的工作仰賴專業團隊中每位成員的合作,因此,治療師必要提出專業的觀點與大家共同分享,本文將簡述水的性質,強調個體體型body shape與身體密度density對於個體在水中維持平衡的重要關聯,提醒水中運動從事人員在面對不同疾患類別的特殊學生時,應該首重的訓練目標及注意事項

 

  • 流體動力學原理

欲分析一物體(包括人體)在水中所呈現的運動狀態需考慮:

  1. 物體與水的相對密度—人體的相對密度隨年齡而不同即使是在青春期高達0.97,在水中也能輕易地被漂浮起來。正常而言,下肢的相對密度大於上肢
  2. 物體所受合力中心(metacentre—重力與浮力物體在水中重量變輕,是因為水對物體產生一垂直向上的力,稱為浮力。依據阿基米德原理,物體在水中所減輕的重量等於其所排開的液體重。所以,浸在水中部位的體積越大,其重量減輕越多。
  3. 水的漩渦(turbulence):當一物體穿越過流體所激起渦流,物體一動速度越快,產生的渦流越大,對物體表面造成的拖曳效應drag effect)越強
  4. 水的流動(flow):可分為直線型水流與非直線型水流,當直線型水流轉變為非直線型水流時,肢體動作的困難度將增加
  5. 水中的摩擦力:水對皮膚產生的摩擦力為空氣所造成的790,也就是說欲作同樣一個動作,在水中與在空氣中所需能量的比為7901,所以在此狀態之下,較能減緩不自主動作產生。
  6. 靜水壓:水深越深,壓力越大。同一水平深度中物體所受到壓力相等

 

  • 常見肢體障礙的水中運動水中姿態、體型與相對密度做分析

體型與相對密度是影響人體在水中維持平衡的最大因素在水中能夠維持靜止時及動作時的平衡穩定以順暢呼吸是很重要的,人類習慣於陸上的行動方式,因此初次入水就像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對於水中姿勢的維持、移動的模式和呼吸的控制尚不熟悉時,心理上的焦慮和身體的張力會惡性循環地擾亂平衡,對於一個體型對稱動作功能正常正常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不常有入水經驗、因疾患造成肢體變形不對稱或動作功能不良的身心障礙者。所以入水前必要分析各種姿勢或體型在水中的穩定性

 

以下是較正常的水中姿態及體型,具有較高的對稱性

  • 長條型(“Stick” shape:屬於不穩定的姿勢。一般人在水中雙腳併攏雙手緊貼大腿成立正姿勢,在水中垂直及水平方向的平衡不易維持,也可能造成整個人沿著身體長軸旋轉。如圖一。

長條形.png

  • 正三角形(Triangular shape:屬於不穩定的姿勢。一般人在水中雙腳張開雙手緊貼大腿成稍息姿勢,側向穩定度較高,但前後方向穩定度差。如圖二。

正三角形.png

  • 立方型(“Cube” shape:屬於較穩定的姿勢。一般人在水中下肢髖膝關節呈900900彎曲呈姿並張開雙手分開前伸。如圖三。

立方形.png

  • 球形(“Ball” shape屬於較穩定的姿勢。一般人在水中軀幹蜷曲、雙手抱膝,平衡之後背部部分露出水面。如圖四。

球形.png

 

 

另外,討論各類肢體障礙學生,在進行水中運動前,必須針對上述所提及水中姿態、體型與身體相對密度完整評估,以個別化訂出訓練目標及注意事項

  • 不規則四邊形(Unequal quadrilateral shape:常見於半身麻痺痙攣型(Spastic Hemiplegia)、四肢麻痺痙攣型(Spastic Quadriplegia)患者。患腳常呈彎曲及外展,患側上肢內轉,肘關節彎曲,兩側不對稱的肢體造成身體兩邊所受浮力不同,水中漂浮時患者身體常轉向患側,患側手臂伸直困難,造成整個人沿著身體長軸旋轉如圖五、六。早期訓練應從直立姿勢開始,進一步到仰漂及伏漂以下方法可用以增加此類患者身體在水中漂浮時的對稱性1頭部轉向健側2將患側手伸向對側或將健側手置於腰後3將患側腳置於健側腳之上。活動中強調兩側肢體動作幅度相近,並強調多刺激患側上肢。

不規則四邊形(水平方向).png

不規則四邊形(垂直方向).png

  • 不規則三角形(Unequal triangular shape:常見於雙邊麻痺痙攣型(Spastic Diplegia)患者。最大特色是下肢關節呈彎曲狀態,直立與仰躺時如的穩定度較大,但臉面向水面呈趴姿,則不易克服被水翻轉的力量,且頸部和胸脊不易伸展造成臉埋在水面下。圖七、八早期訓練應從直立姿勢開始,練習雙腳伸直踩地並交互前進,仰漂時可讓患者頭頸部放鬆靠於大人的肩上,大人用雙手在骨盆處給予支撐鼓勵主動的四肢規律划水動作,俯漂時大人可站在兩條大腿中間,令其大腿外展,雙手扶助患者軀幹,鼓勵軀幹及上肢做伸展動作

不規則三角形(水平方向).png

不規則三角形(垂直方向).png

 

  • 輪椅型(“Wheelchair” shape:常見於四肢(特別是下肢)關節屈曲攣縮患者。如圖九。此類體型類似立方形在水中平衡穩定度較大但活動度受限亦大,應多鼓勵主動的四肢伸展動作

輪椅型.png

  • 剪刀型(“Scissor” shape:常見於下肢內收張力較強的患者。如圖十。強調側向旋轉控制的訓練,並多鼓勵主動的下肢外展動作

剪刀型.png

 

  • 倒碟型(the extended shape:常見於軀幹伸直張力顯著的患者。仰躺於水面時,身體過度拱起高過浮力中心加上身體頭尾兩端的相對密度有所不同,造成頭部直接向後下沉的危險如圖十一。早期訓練避免從容易誘發全身伸直的仰漂姿勢開始,先在直立姿勢下,由關鍵點(如頭頸、胸骨及骨盆控制,使其先學會放鬆技巧,使軀幹肢體能維持於稍微屈曲的姿勢

倒碟型.png

 

  • 高位浮力與重力中心:常見於水腦、脊柱裂或頭圍過大的患者柱裂可引起的問題包括肢體變形囊狀物潰破腦膜炎腦積水下肢癱瘓及肌肉萎縮腎功能衰竭大小便失禁等,所以入水前評估應考慮感染、衛生及訓練強度等問題。體型頭重腳輕直立時前後及側面方向不穩定。因此水中運動初期應首重學習利用頭部、身體與下肢的連貫特性,以頭頸部的動作帶動下肢,來控制直立時前後方向的平衡

 

  • 徐動型:徐動型腦性麻痺患者由於不自主的肌肉張力變化,無法維持在一個固定的姿勢,不斷及不自主的轉變姿勢及舞動四肢有時會從僵硬的不正常姿勢忽然變成軟趴趴的。動作受限於不對稱姿勢性反射,頭、頸部控制很差,肩頸部常呈不正常肌肉僵硬(neck-shoulder block) 全身有不隨意的動作動作快而猛嚴重者造成肢體變形左右不對稱。但智力較好。活潑、外向,大多數愛好水中活動。每次剛入水時需要先讓他們適應水中環境,給予支持之下將雙膝彎向胸前,用自己的雙手環抱,做小幅慢速度的搖晃。儘量讓肢體浸入水中,讓浮力提供其支持力,並利用水的拖曳效應使肌肉放鬆,由頭至尾端的方向,先練習控制頭部在身體中線位置,再從事雙手對稱使用之活動,最後誘發下肢規律的踢水動作。

---

參考文獻

  1. Campion MR. Hydrotherap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1997:14-21,135-151.
  2. Bates A, Hanson N. Aquatic Exercise Therapy. USA:W.B. Saunders company.1996:21-28.
  3. 姚美珍腦性麻痺患者池療屏東勝利之家資源中心通訊第五期:腦性麻痺()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西土瓦&出嘴秋 的頭像
    西土瓦&出嘴秋

    Happy Healthy Rich 178 !

    西土瓦&出嘴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