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發自常春月刊第647期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E0011/313117/web/index.html

 

跌倒傷害大 掌握居家防跌5大招
文/黃筱珮
 
常聽人說:「老人家最怕跌倒!」跌倒會造成老年人嚴重的身體傷害,輕則擦傷扭傷、重則骨折或頭部外傷,嚴重甚至可能致死。銀髮族想做個「不倒翁」,防跌就從居家日常生活做起。

根據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一年跌倒比率為16.5%,相當於每6位長者就有1位在一年內曾經跌倒過,跌傷且有就醫者比例為8%。跌倒不只會引起身體傷害,有些長輩更會因有跌倒經驗而害怕再跌倒,因而自我限制行動,導致身體功能和活動能力逐漸喪失。

長者防跌,新竹馬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信豪表示,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像是注意居家環境、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等,切勿輕忽跌倒的傷害,也不要因噎廢食。

老人跌倒發生在住家浴廁最多

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大概有30%到40%曾經發生跌倒;80歲以上的超高齡老人,跌倒的比例更可以增加到50%。尤其以女性、住院、住養護機構的老人,發生跌倒的比例更高。

發生跌倒的地點,以住家內最常見,其他包括醫院、社區、長期照護機構等。國內於2005年的調查顯示,老人跌倒有44.4%發生在自己的住家之內,其中以浴室廁所最常見占26.6%,客廳和臥室各占22.91%及13.7%。就跌倒當時所從事的活動來說,以室內走動最多占22.3%,其次是大小便12.2%及洗澡10.2%。

老年人跌倒通常不是單一原因所導致,陳信豪指出,老化導致平衡感變差,步態不穩,還有心肺功能的衰退等,都是重要原因之一。其他常見的跌倒原因,還包括急性和慢性疾病,像是感染、脫水、心律不整、使用新藥物、環境壓力(例如搬家面對不熟悉的環境)等,造成的傷害從輕微的軟組織傷害,到危害生命的嚴重傷害都有。

跌倒易骨折,小心後續併發症

統計發現,跌倒造成的輕微傷害大概占4成左右,例如挫傷、擦傷,嚴重傷害者會造成骨折、頭部創傷、嚴重撕裂傷。

根據調查,老年人如果發生跌倒,其中大概有5%需要住院,雖然跌倒直接造成的死亡遠比造成傷害的風險低,但是跌倒後續相關的併發症,例如臥床導致的吸入性肺炎,卻更容易間接造成老年人死亡。

陳信豪指出,老年族群的跌倒更容易造成長骨(像是大腿骨、手臂等)及骨盆腔骨折,後續產生的併發症很多。臨床研究顯示,老年人若發生髖骨骨折,有25%到75%的病人,沒辦法恢復到跌倒之前的生活功能,大約只有一半的老人在跌倒之後,能夠在不依賴他人的幫助之下從床上起身,很多人在跌倒後就長期臥床。

跌倒不只造成身體傷害,心理也可能出現負面影響,又稱為「跌倒後焦慮症候群」。研究顯示,病人在髖骨骨折之後,有50%以上的病人會發生「跌倒後焦慮症候群」,不太敢獨自走動,進而增加病人認知功能異常,會有憂鬱情緒及平衡障礙的風險,嚴重影響社交及日常生活。另外,調查也發現,跌倒後會使老年族群住進機構的風險和死亡率都增加。

多管齊下,掌握5大保命防跌原則

避免老人家跌倒,陳信豪建議,要從運動、飲食、改善居家環境和善用輔具等方面多管齊下,可以達到最好的預防效益。

原則 1 加強訓練步態和平衡感

在眾多跌倒的危險因子裡面,步態不穩和平衡感不佳是最常發生的,在可從事的運動和物理治療裡面,有很多動作可以訓練平衡感,平日可以自我多加強。

建議可以多做太極拳、外丹功、八段錦、瑜伽、土風舞等運動,對老人家來說,這些動作不會太快,能手腳並用,且在緩慢移動之間增加平衡感。另外,「健走」有助於增加肌耐力和步態穩定,可約三五好友、家人一起健走,除了聯絡情感之外,對健康也非常有幫助。

「要活就要動」,陳信豪說,只要是運動都有助於身體健康,應視自己的身體狀況逐步訓練,做到微喘即可,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如此防跌效果才會出來。

原則 2 補鈣+維生素D,防骨鬆

國內65歲以上的老人,平均每9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大約占了11%。若以性別來說,女性骨鬆的比例較男性高,女性約是男性的2倍,可能與女性進入更年期及較少運動、不喜歡曬太陽有關。

一項在台灣4大城市(台北、台中、高雄和花蓮)進行包括3,000位65歲以上老人的調查顯示,12%的男性以及18%的女性有一個以上的明顯脊柱體骨折。而髖部骨折的發生率從全民健保資料庫得知,65歲以上男性每年發生率大約是每10萬人225位、女性則是每10萬人505位。

由於骨質疏鬆會造成骨質脆弱、骨本流失,若不慎跌倒,產生的骨折更加嚴重影響長者生活品質,尤其髖部骨折將大幅增加臥床的機率,因此,加強骨本、遠離骨鬆,是減少跌倒傷害的重要課題。在各項營養素之中,與骨質健康最密切相關的就是鈣質和維生素D,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的吸收,進而強化骨質密度、改善肌力。若能每天曬10分鐘太陽,則人體皮膚經由紫外光照射,也能自行製造維生素D。

美國老年科醫學會和英國老年科醫學會建議,骨鬆病人每天可攝取鈣質1200亳克、維生素D800 IU。研究發現,適量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可以減少護理之家的女性約25%髖關節骨折的機率。

日常生活中可吃高鈣食物,包括牛奶、乳酪、優酪乳、奶粉等乳製品;綠色蔬菜如芥蘭菜、高麗菜、梅乾菜、九層塔、莧菜、紅鳳菜、花椰菜等;還有豆類製品如豆乾、豆腐、豆皮、豆包等,有鈣質也含有天然的「大豆異黃酮」,對停經後的婦女相當適合;吻仔魚、小魚乾、蝦米和蛤蜊等海鮮類食物,也是可以每餐搭配食用的高鈣來源。維生素D的食物來源,則有蛋黃、鮪魚、沙丁魚、奶製品、魚肝油、酵母、香菇、黑木耳等。

此外,黑芝麻、杏仁果、腰果、開心果等堅果類富含維生素E,對於增加骨質密度有間接性的幫助,陳信豪指出,長時間少量定量的攝取堅果,也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但是要注意,如果吃堅果類的食物,油脂攝取相對要減少。

原則 3 檢視居家環境,慎防跌倒

1 居家活動範圍維持適度照明:

居家活動範圍內保持適當的亮度。如設置床邊小燈,至廁所通道設夜間壁燈,燈泡選擇要注意別炫光,不要刺眼,並備妥緊急備用照明。

2 平常行徑路線清除障礙物:

清除動線上的障礙物(雜物、家具、電線等),保持動線淨空,並在家具的尖銳處加上防撞條或泡綿。

3 居家地板維持乾燥與防滑:

地面維持乾燥,避免潮濕與過度光滑,長者臥室可採用木質地板,或鋪設防跌軟墊,以預防跌傷。

4 浴廁防滑加裝扶手:

浴室設置的止滑墊可鋪滿整個浴室;在馬桶及浴缸旁加裝扶手;門檻前要設止滑的腳踏墊,若能設置「截水溝」取代門檻,更能達到室內完全無障礙的目標。

5 樓梯要裝欄杆及防滑扶手:

樓梯坡度要適中,階梯面要寬闊,階梯的高度即階高不能太高,階緣設置止滑條,且階梯面與階高面的顏色應呈對比,方便辨識。

6 選擇合適的家具:

避免太低和太軟的椅子,像是柔軟的沙發其實不適合老人家,椅子最好有扶手設計,且避免有輪子或會滑動的家具。

7 牆壁或地板避免使用小格子的圖案,長輩容易看得眼花撩亂、甚至目眩跌倒。

8 許多老人家因為體溫較低,加上身體與自然的絕緣力降低,會對低溫狀態比較敏感,身體反應較慢,所以老人家的住處溫度不適合低於24℃。

原則 4 穿戴合宜衣著,善用輔具

1 使用合適的輔具:

不要因為害羞或怕麻煩就不使用拐杖和助行器,可以針對老人家的身體功能和需求決定合適的輔具,選擇輔具應做身體量測,且要注意輔助的底部必須有防滑設計、高度長度不要任意調整,以免影響步行穩定跟步態等。

2 按照視力配戴合適眼鏡:

例如老花眼鏡、多焦點眼鏡等,並且採用防碎鏡片。

3 穿著合身為宜:

太長或太寬的衣服褲子因容易絆倒都不適合。

4 選擇防滑不易脫落的鞋款:

盡量選擇較薄較硬的鞋底,可以提供比較好的平衡。鞋子底部最好有防滑功效,有研究顯示,運動鞋和其他鞋類相比,有比較低的跌倒風險。

原則 5 起身及外出注意,防跌倒

1 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先在床邊稍坐片刻,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跌倒。

2 謹慎使用藥物:

容易造成老人跌倒的藥物包括鎮定安眠藥、抗精神病藥物及心血管藥物等,應該謹慎使用。若因服藥出現頭暈、肌力減弱、步履不穩等狀況,可與主治醫師討論調整用藥。

3 寒冷或陰雨天氣儘量避免外出,外出時,注意穿著保暖衣物及防滑鞋、攜帶雨具、手杖等。

4 清晨或夜晚光線不足時,可攜帶照明用具。

5 慢性病長者應按時服藥,避免疾病急性發作而影響身體功能。

6 上、下車前要先確認車子已停妥,開車門前要注意來車;過馬路時,要注意燈號秒差,留些餘裕的時間;公車靠站時,不可倉促逼近或追趕。

7 郊外旅遊要有家人或同伴隨行,注意路線地形及天氣變化,善用手杖或登山杖,行走時要避開積水處、窪地、陡坡、雜草叢及碎石處;同時要衡量自已的體力,並預估往返所需時間,若開始覺得身體有些疲累時,即應就地休息。

 ———

銀髮族的步態問題多 暗藏跌倒危機
文、圖/摘自《從步態看健康》美、加脊骨神經醫師黃如玉著(方舟文化出版/一方青行銷合作)
 

長輩們的步態問題,最常見的就是走不穩、走路會拖、走路開開的、走路很慢。美、加脊骨神經醫師黃如玉表示,我們經常忽略這些問題,覺得長輩走路慢或是不穩,只要多等他一下就好了。其實,步態問題背後最大的隱憂是「跌倒」,長輩們骨骼和身體機能脆弱,一旦跌倒茲事體大!

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因事故傷害致死的原因中,「跌倒」僅次於「交通意外」,高居第二名,對於長輩們的行走安全,大家不能不多加留意。

行動力失準兩大關鍵:「大腦退化」與「肌力流失」

為什麼年紀大了之後,走路就會開始出現問題呢?摒除病理性的功能結構破壞問題,目前醫學上認為,正常情況下老年人步態的變化,主要與「大腦萎縮退化」、「肌肉量流失」導致肌力不足有關。

老年人的大腦萎縮退化,哪一個區域最為快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最容易受影響的功能有哪些?關於這一連串的問題,至今學術上尚未找到明確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人年紀大了之後,大腦的容量會逐漸萎縮。四十歲之後,人的腦容量每10年可能會減少5%;七十歲之後的萎縮速度甚至可能加劇。因此,隨著年紀慢慢增長,體力、步態、反應、感官、記憶力等,都會跟著逐漸退化。

〈關鍵1〉大腦萎縮帶走了平衡感

腦容量萎縮時,視線的對焦、本體感、平衡感也會隨之退步,使得踏出去的步伐失準。在步行週期中的擺動階段,協助雙腳「瞄準」目標位置、確定身體重心是否平穩安全,是來自於視覺、本體感和平衡感的資訊,經過大腦統整後,再控制肌肉來完成這些動作。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一點差錯,或是傳遞訊息的速度太過緩慢,都會影響到步態的表現。

〈關鍵2〉失去肌力,就失去行動力

肌力的流失,也是影響年長者步態的重要關鍵。身體的肌力漸漸變弱時,多半先從「大肌群」開始,這時,從事一些啟動到大肌群的動作時,會特別有感覺,例如:從坐姿起身到站姿、蹲下身撿東西、彎腰、爬樓梯等,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動作,都會讓肌力不足的族群容易感到吃力。所以,無論你現在幾歲,如果身體已經出現這些徵兆,就要開始注意了!

多運動,改善步態、走出健康

從步態分析的角度來看,長輩族群的走路速度,大約每年會降低1~7%。速度變慢的原因來自於「跨步長度」的減少與「步行頻率」的降低,增加了步行週期中的「站立時間」和「雙支撐期」,以及增加了距離變因中的「步行寬度」和「足底外角」,或是兩腿不平衡的步伐,都會影響走路的步態。

這些原因再再顯示:長輩們的步態表現,和身體的支撐與平衡有相當緊密的關連。想要克服這些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運動」!

想要走得健康又優雅,需要身體各方面健全的功能相互協調與配合。不論年齡,持之以恆的運動,不但可以減緩大腦萎縮退化的速度、增強肌力、促進心肺功能,還能夠讓人看起來更年輕。步態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透露你的年齡了,而你希望自己看起來幾歲呢?

「坐著動」到「站著練」循序漸進

日本曾經針對年長者進行一項為期十二週的「步態改善運動」,每次40分鐘,每週2~3次,幫助年長者改善步態、訓練平衡,收到的效果也十分顯著。步態改善運動,主要可以從兩個層面著手:

【重點一】臀部與大腿肌群鍛練

運動鍛練要先增強行走時最需要力量的肌群,包括:臀大肌、大腿後肌群、股四頭肌、腓腸肌與比目魚肌。

【重點二】小腿肌力訓練與按摩

接著再訓練控制腳踝活動度的小腿肌肉。運動訓練的重點,包括:肌力、關節活動度和肌肉的柔軟度。

黃如玉強調,一開始鍛練時,不要操之過急,從坐著的動作開始,避免身體出現代償反應,之後再以站立的動作,透過不同的角度與方向做進階的訓練,同時培養身體的平衡感,讓長輩們各個面向的能力都可以一起進步。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423期


這裡的扛霸子是西土瓦&出嘴秋

本堂口所秉持的初心:健康快樂有錢的方法,跟大家一起分享吧!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追蹤最新分享的文章!

arrow
arrow

    西土瓦&出嘴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